滚球体育投注

图片

回眸2020:我院“文旅产业与全域发展文库”系列图书出版

信息来源: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0-08-07
 



1

书 名:边境民族旅游村寨生计变迁研究

书 号:978-7-5032-6514-3

作 者:尚前浪  陈刚 明庆忠

 

内 容 简 介



边境民族地区由于自身区位和文化特殊性,旅游的快速发展势必会促进当地生计转型,由此产生的生计可持续性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到边境民族地区团结稳定。为了深度讨论旅游发展与生计、居民之间的关系,本书以“边境民族旅游村寨”为研究对象,在构建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剖析了民族旅游村寨生计变迁的过程和表现,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案例地生计变迁的不同特征和影响因素,从旅游管理模式角度构建了旅游发展对民族村寨生计变迁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当地社区生计策略开始向旅游发展转变,带动资源向旅游聚集;家庭生计变迁与生计资本、参与旅游程度等因素相关,民族村寨家庭内部的生计策略选择表现出代际差异;旅游管理模式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政府支持、土地利用等途径影响生计变迁的过程,形成内在影响机制。研究能够为边境民族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边境旅游发展、旅游社区管理、家庭生计活动优化提升等提供案例借鉴和政策参考。


 

2

书 名:任务驱动下的旅游转型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


作 者:明庆忠等


内 容 简 介

在旅游供给侧改革、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转什么”“如何转型”“转型哪里”“怎么转型”是云南旅游转型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重要任务。本文首先从转型任务出发,梳理旅游转型升级类型、特征和基本内涵,从旅游景区功能性、旅游主体延展、管理体制重构及科技支撑系统地构建旅游转型升级的学理框架,并分析转型升级在云南的实践价值。第二,总结国内外典型案例地旅游转型升级案例的经验及其对云南的启示。分析云南旅游转型升级的演变过程,研判云南旅游转型升级的政策性与内外部环境形势,分析云南旅游转型升级的特征和需求,提出影响云南旅游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云南省旅游转型升级驱动机制。第三,确立云南省旅游转型升级的目标、思路,从旅游区功能性价值体系、旅游主体延展体系、旅游管理体制重构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构建云南旅游转型升级任务驱动体系。最后,提出任务驱动下云南旅游转型升级不同路径和总体针对性优化调整策略、措施、对策。以期为云南旅游转型升级、旅游供给侧改革和全域旅游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也可为其他区域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3

书 名:旅游景区优化布局与管理改革研究


作 者:明庆忠等


内 容 简 介

 

随着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娱表演在主题公园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型演艺项目如长恨歌、印象刘三姐等的不断出现,相关的学术研究也逐渐增多。研究方向由对主题公园的关注转向针对演艺术作品本身的运作、营销模式与发展策略的多角度探讨。而国内对于旅游空间组织空间理论的探讨。并对城市区域旅游空间或从实证的角度探讨旅游资源的分布及其趋化特点,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发展等问题也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本书从游客体验的视角出发,遵循旅游景区资源分布特点,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在构建景区多种旅游功能格局的基础上,对演艺项目与核心景区、康体休闲景区和服务景区等进行合理布局,探讨各组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以期对旅游景区空间组织与优化进行深入研究,这将对旅游规划理论的补充与景区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4

书 名: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


作 者:明庆忠等

内 容 简 介

随着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娱表演在主题公园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型演艺项目如长恨歌、印象刘三姐等的不断出现,相关的学术研究也逐渐增多。研究方向由对主题公园的关注转向针对演艺术作品本身的运作、营销模式与发展策略的多角度探讨。而国内对于旅游空间组织空间理论的探讨。并对城市区域旅游空间或从实证的角度探讨旅游资源的分布及其趋化特点,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发展等问题也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本书从游客体验的视角出发,遵循旅游景区资源分布特点,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在构建景区多种旅游功能格局的基础上,对演艺项目与核心景区、康体休闲景区和服务景区等进行合理布局,探讨各组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以期对旅游景区空间组织与优化进行深入研究,这将对旅游规划理论的补充与景区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5

书 名: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的感知与彰显研究


作 者:刘宏芳 明庆忠等


内 容 简 介

 

 

地方是一个有着不同尺度的概念,民族旅游村寨是微观尺度层面的社会空间和聚居地。地方性是地方特有的属性,地方性的感知包含客观的地方性经由媒介解读传播和实地检验,成为主观的地方性整个过程。民族旅游村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民族习俗决定了其独特的地方魅力,但未必能较好的被感知。研究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感知与彰显,是对文化多样性保护、旅游开发中的同质化现象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回应,可以丰富文化地理学、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有助于民族旅游村寨吸引力的长久保持和强化旅游者体验,同时也可为我国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本书主要采用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条主线,先对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的感知与彰显的基础理论和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实证研究法对石林大糯黑村和双廊大建旁村进行了案例研究。

在规范研究部分,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对民族旅游村寨的理论基础、地方性的解构与重构、主客视角下的地方性感知及彰显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在理论基础研究方面,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理论、社区参与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旅游感知理论、空间生产理论构成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地方性与民族文化、族群性、自然环境、大众媒介、旅游活动有密切联系,民族村寨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全球、开发与保护是研究的关键问题。地方性是民族旅游村寨的核心吸引力所在和民族旅游村寨地方认同的重要依凭,地方性彰显与民族旅游村寨文化的延续传承一脉相承。地方性通过民族旅游村寨这一“舞台”充分展现地方魅力,地方性是民族村寨旅游体验中的不可或缺,鲜明的地方性让民族村寨在旅游市场脱颖而出,地方性的凸显有助于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当地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

地方性的解构与重构研究显示,民族旅游村寨的地方性包含自然生态环境、地方历史、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以及特殊的区位优势形成的地方优势。研究从地方之根、地方之干、地方之叶三个部分构建了地方性的概念模型-“地方树”,并据此采用德尔菲法对地方性指标体系各要素的重要性进行判定,研究显示:一级指标体系中,地方传统、地方历史、地方环境、精神纽带、生活方式非常重要;空间格局、社会氛围、地方联系、地方活动与生产方式很重要。二级指标体系中,集体记忆、文化、宗教信仰、自然环境、集体活动、社会环境、习俗、民风民俗、民居形态、宗教活动、住所非常重要。这些重要指标构成了实证研究部分民族旅游村寨访谈问题的核心。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的识别要素既有显性要素/物质要素,也有隐性要素/非物质要素。国家政策、制度安排、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与旅游化是建构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的结构性动力,民族社区精英、本土投资者、外来投资者、民间组织机构等是非结构动力。资源禀赋、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变迁、发展需求与家园保护、地方性知识的运用、自组织与创新、对旅游市场需求的理解与认识等是地方性建构的内生动力,政策、市场、外部交通、资本、技术、外来人力资源等属外生动力。

主客视角下的地方性感知及彰显研究显示,“我者”以及“他者”视角下的地方性感知受不同因素影响,也存在差异。地方性的彰显,有助于突出地方个性和复兴地方文化,也有助于形成旅游者良好的旅游体验及强化本土居民的地方认同。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彰显的框架体系,包含了本体的地方性塑造、媒介对地方性的宣传以及旅游者对地方性的感知。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彰显的理想模式是“政府引导+村寨为核+社区参与+多方支持”,主要路径有在旅游开发中融入地方性;通过情境构建策略、深度体验策略、社区治理策略、景观设计策略等实现地方性的彰显。

在实证研究部分,主要采用实地调研、半结构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石林大糯黑村与双廊大建旁村进行了实证研究。分别就石林糯黑彝族村寨、双廊大建旁白族村寨2个村寨概况、地方性建构的动力来源、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对其地方性的感知以及具体的彰显路径进行了论述,并进一步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认为:糯黑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对糯黑地方性的整体感知较好,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和地方依恋也优于旅游者,对于旅游开发的感知也较好;双廊大建旁村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对地方性感知较弱,在地方认同和地方依恋上,当地居民也弱于糯黑,且呈现出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较为接近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