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校友天地 >> 正文

校友风采| 尝尽酸甜苦辣 烹出美味人生 金牌厨师杨升的“寻味之旅”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01日

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杨升技能大师工作室内,中等身材的杨升穿着一件雪白的厨师服,神态谦和。

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云岭工匠”杨升是康旅集团昆明国际会展中心的中式烹调高级技师。从一名偏远山村的穷孩子一路奋斗成为金牌厨师,杨升始终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勤奋创造奇迹。在这场尝尽酸甜苦辣的“寻味之旅”中,杨升也“烹”出了自己的美味人生。

走出大山

20世纪80年代初,杨升出生在昆明市禄劝县则黑乡炭山办事处的松林村,村子位于金沙江边的半山坡上,黄土黑瓦的低矮土坯房散布山间。

杨升在6个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四,在他的童年记忆里,一直有一道挥之不去的饥饿“阴影”。

在松林村,干涸贫瘠的陡坡山地只能种植玉米、红薯之类的粗粮。七八月份瓜菜成熟后,村民们会摘下晒干,旱季就吃这些干菜。杨升说:“村里半数人家到了次年三四月就会缺粮,所以我一直觉得吃很重要,从小的理想就是不再饿肚子。”

1995年小升初时,杨升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被禄劝二中录取。这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一家人却高兴不起来,家境的困窘与路途的遥远,意味着杨升以后的路会越走越难。

刚上初一,杨升就开始到学校食堂帮忙,通过勤工俭学节省一些伙食费。从家到学校的路有几十公里。为了节省5元的车费,他坚持全程徒步。孤单瘦弱的身影穿行于崇山峻岭间,天黑了就找户人家过夜,天亮再继续前行。

即便这样,初一下学期结束时,父亲还是无奈地告诉他:“家里没钱了,你别读了。”

立志要走出大山的杨升渴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被迫中断学业后,他来到昆明的一个沙场打工,靠着苦干一年积攒的3000元重返学校。

终于,杨升以优异成绩考上云南省商贸旅游学校,学习烹饪专业。

赛场夺牌

进入学校后,杨升做的第一件事仍是到食堂找活做、赚饭钱。

在激励人心的“开学第一课”上,老师告诉同学们,3年后会有一个全国性的中专生厨艺大赛,如果他们学得好,届时就可以代表云南省参赛。很多同学听完并没放在心上,但杨升却走心了。为此,他一直苦练技艺。

烹饪专业要求理论与实操紧密结合,初入职校时,老师给每位学生都发了洋芋,让大家从切洋芋丝练起。

那时,学校里练习的原料并不充足,杨升就去菜市场捡坏掉的洋芋、萝卜,找老师要废旧报纸练习刀功。他的手不知磨出了多少水泡。终于,他蒙着眼睛也可以切出能穿过针眼的细丝。

毕业那年,全国中专生厨艺大赛如期在长春举行,精心准备了3年的杨升如愿成为云南队的6名参赛代表之一。

盛夏7月,他和同学们乘坐火车一路辗转到达长春。正当他信心满满准备在比赛中大展身手时,却发现从云南带去的食材不是烂了就是已经发酸。

尽管遭遇了意外,杨升还是凭着出色的技能水平,拿到了铜牌。

融合创新

毕业后,杨升先后在昆明、青岛、深圳的餐饮店里当厨师历练。2008年9月,他得到了一个去新加坡工作的机会。

杨升在新加坡的一家港式茶餐厅工作,每天他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将厨房、地面都擦洗得干干净净。他的勤快和认真打动了店长,3个月后,他的工资涨了一倍。半年后,杨升便当上了厨师长。

3年后,为了学习国际知名企业的后厨和大堂管理经验,杨升放弃高薪,来到新加坡饮食龙头企业学习。

2015年春天,“留洋”归来的杨升入职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会议餐饮公司担任厨师长。在这里,他不仅有了展示技能的平台,也有了更多机会与同行切磋厨艺,钻研烹饪技法。

杨升利用各种比赛机会学习,探索滇菜的创新融合之道。2018年8月,杨升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成名之战”。在第六届全国饭店业烹饪大赛中,他以两道创新融合菜——扇形羊肚菌辽参和松茸龙虾球一举夺魁,荣获中式烹饪个人金奖、云南赛区第一名。

杨升首创的这道扇形羊肚菌辽参,既是荤素搭配,又是山珍与海味的结合。他用雕空的胡萝卜作为点缀,将鸡蛋黄拉成蛋皮、切成细丝,整体呈扇形,菜品颜色黑、白、黄、绿搭配,色、香、味、形和刀工俱佳。

“走几十公里山路求学、在学校食堂的勤工俭学、看似枯燥乏味的刀工训练、长达7年的海外工作学习,所有的一切,成就了今天的我。”杨升说。

文字/全文引用自《工人日报》

照片/杨升提供